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

百家姓羅的由來(下)



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,被楚國所滅,萬命名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,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。周顯王時,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,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。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(今江西南昌)西山,為豫章羅氏一世祖。唐昭宗時,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(今江西寧都),31改名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、興寧。45世羅尚立,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,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,其子羅新松徙公司命名廣東梅州。另外,羅國亡國後,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、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,融入泰族;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,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,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;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、南部,融入布依族;遷到湘南的,有的融入瑤族。隋唐以前,除上述地區外,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、陝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浙江、等省的一些地方。唐高宗總章年間,有河南羅氏隨陳政、陳元光父子入閩,在福建安家落戶。自清代開始,居住在廣東梅縣、大埔、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,曾多次向台灣遷徙,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(印尼)等國家。其中,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(今加裡曼島)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,實行"蘭芳大總長制",立國時間達108年(1777--1885)。

羅氏,在台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。台灣的羅姓,來自福建寧化。主要集中嬰兒命名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,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。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。

堂號

"尊堯堂"、"豫章堂":羅氏郡望豫章。宋朝時候,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、程顥的再傳弟子。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,隱居不願做官,傳朱熹的理學,著有《尊堯錄》。人們稱他"豫章先生"。

歷史名人:

羅貫中: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,今山西太原人。他一生相傳作過"十七史"演義,現存有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、《隋唐志傳》、《殘唐五代史演義》、《三遂平妖傳》等,其中代表作《三國演義》(簡稱)為"中國古代四大名著"之一。

羅 聘:清代著名畫家,為甘泉(今江都)人。畫人物、佛像、山水、花果、梅、蘭、竹等,無所不工。其筆調奇創,超逸不群,別具一格,為"揚州八怪"之一。其子允紹、新生兒命名允纘,均善畫梅,人稱"羅家梅派"。

羅 存:畫家,今河南開封人。喜作小景山水畫,極有韻致,時人評價他的畫作,"披圖便知登高望遠,魚鳥往還,浩然有江湖之思"。

羅 隱:唐代文學家,余杭人。所作散文小品,筆鋒犀利,魯迅謂其所著〈讒書〉"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"。

羅 鄴:唐代詩人,余杭人。有"素有英姿,筆端超絕"之譽,號"詩中虎",為唐代"三羅"之一。

關於姓氏來源:
在中國,一般每人都有姓,人們初次交往,彼此總要先問:您貴姓?由此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,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,是人們在社交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。

姓氏,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,在一個氏族內部,為了區分彼此,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志的【名】,在社會交往中,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【名】就可以區分彼此,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,僅稱【名】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,把自己氏族的【姓】與自己的【名】結合在一起,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,區別他人,隨著社會的發展,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,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。

我國到底有多少姓,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。俗稱【百家姓】,其實在明朝(1368—1644年)時就已有3000多個姓了。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,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。如【賀】,有的是原姓【賀蘭】或【賀敦】,簡化為【賀】;有的是原姓【慶】,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【賀】,姓也因政治、地理、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